「专家老师」

「大家都在搜」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存世量比鸡缸杯还少(附图片赏析)


新文化

2020-03-23/6096

古玩行里有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可见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当中算是最顶尖的了。而要说起成化一朝的瓷器,最有名的当属成化斗彩

谈及成化斗彩瓷,一般映入脑海的就是鸡缸杯天字罐。其实鸡缸杯也好,天字罐也罢,它们存世量还不算太少,鸡缸杯在故宫就有20多件,台北故宫也有收藏。成化斗彩中最为珍罕的是三秋杯,全世界也是寥寥无几,比鸡缸杯还要珍贵,堪称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以2.8亿港元天价成交的鸡缸杯

2014年,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2.8亿港元天价,仿佛一夜之间“鸡缸杯”变得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了成化斗彩的代名词。不过,今天我们要跟您重点介绍的并不是鸡缸杯,而是存世量比鸡缸杯还少,全世界博物馆仅北京故宫藏有两只的“三秋杯”。


成化皇帝与万贵妃

历史上的成化皇帝朱见深是在剑拔弩张中度过的童年,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在比她大17岁的万贵妃的辅助和呵护下,才最终坐稳了江山。据说,也正是为了向万贵妃表达自己的爱意,成化皇帝特命景德镇的工匠们烧制各种小巧玲珑的斗彩杯供她赏玩。如此也造就了“成化无大器”的传统,而这一只只小小的斗彩杯,如今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绝世珍宝。

然而,世人只知“鸡缸杯”为天下珍奇,熟然不知“三秋杯”才是真正的瓷中魁首。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一只上面开口较大,底部较小的一款杯子,整体呈现出倒三角的形状,给人一种小巧精致的感觉,杯上用五彩的色釉描绘出一幅在秋天农村的美丽景色。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这样的斗彩瓷杯一共有两个,现藏于北京故宫的成化斗彩三秋杯,是古陶瓷鉴定泰斗孙瀛洲先生,在40年代初用40根金条购买的。1956年,孙先生将其捐献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只轻灵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洁白细腻、薄如蝉翼的胎体上绘了两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蹁跹飞舞。三秋杯外壁绘两组斗彩山石花草,其间飞舞的蝴蝶翅膀或施黄彩,或施紫彩。据说此杯胎薄如蝉翼,手持此杯时指纹都能从背面看清楚。由于杯上描绘的是秋天的乡居野景,而历时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称,因此这种瓷杯被赋予了“三秋杯”的雅称,与它温文尔雅的造型和纹样相得益彰。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其中,最为特别的就是蝴蝶翅膀上所施的紫彩,行内称为“姹紫”,虽然艳丽却表面干涩无光,而这也恰恰是成化斗彩独一无二的特征,极难仿效。孙瀛洲先生在评价这种紫彩时认为是“烧造时差异的色疵”,说白了就是当时的工匠对紫色的配料与烧造还没有完全掌握才烧成这样,后来的工艺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当年的“差紫”,是怎么“差”出来的了。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此外,三秋杯底款采用的是辨识度极高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字体肥,笔道粗,柔中含刚,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宁拙勿巧、以拙取胜之感。成化瓷的底款和明清各朝的大异其趣,一反规整、严谨的风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显得十分随性、稚拙,乍看起来就像是孩童所写,所以也被称作“婴儿体”。。有人认为它是成化帝亲笔书写,根据就是这个款识风格在所有成化器上都如出一辙。孙瀛洲先生曾编成六句歌诀来辨识此款:“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可见书写者之洒脱不羁、信手拈来。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底款)

三秋杯与鸡缸杯一样著名,但珍贵程度远胜于鸡缸杯。据说故宫博物馆珍藏的这一对是全世界的唯一,也许这只是个传说,但收藏界见过鸡缸杯的不少,在故宫博物馆以外观赏过三秋杯的几乎没有。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赏析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