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老师」

「大家都在搜」


中国古代瓷器经典造型种类(附图)


新文化

2020-03-30/7235

瓷器,是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器物,随着文明和物质水平的进步,瓶子也渐渐从实用性向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转变。器型如女子的身材一般,以接近完美的曲线,打动人心。中国瓷器,器型千变万化,达数百种之多,他们以自身独特的形态诠释中式之美。

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令人惊叹。今天我们就选择了部分经典造型的瓶子,以供广大瓷器藏家赏鉴。


梅瓶


元青花梅瓶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乾隆玉壶春

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这种瓶的造型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


蒜头瓶


清乾隆洋彩花卉纹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胆式瓶


雍正天蓝釉胆式瓶

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清乾隆 黄釉刻荷莲纹双耳宝月瓶

清代的一种瓷器造型,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摇铃尊


清雍正/乾隆 珐琅彩题诗「寻隐者不遇」摇铃尊

是清康熙年间的流行器式。其特点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平底,形似带把的摇铃而得名,以青花釉里红制品为多。由于此类器型罕见,存世量稀少,历来身价不菲,备受关注。


贯耳瓶



清雍正天蓝釉贯耳折方瓶

流行于宋代。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且贴着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赏瓶

嘉庆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灯笼瓶


斗彩花蝶纹灯笼瓶

因为形似灯笼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创烧,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灯笼瓶的制作较多。



天球瓶

清雍正 粉彩六桃图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出现。


蟠龙瓶


南宋龙泉窑蟠龙瓶 温州博物馆

蟠龙瓶初为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后来,蟠龙装饰也常见于各式瓶型中,也将这种瓶型称为“蟠龙瓶”。


多管瓶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 故宫博物院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花口瓶


西夏白瓷花口瓶 内蒙古博物馆

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象腿瓶


顺治青花三友一统瓶 故宫博物院

又名一统瓶,清代创烧的一种瓷器造型。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橄榄瓶


清雍正官窑粉彩蝠桃橄榄瓶 上海博物馆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凤尾瓶


清康熙青花花卉凤尾尊 故宫博物院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棒槌瓶



康熙洒蓝釉描金花鸟棒槌瓶 钓鱼台国宾馆

分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软棒槌瓶。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细腹者,器形秀丽。

清康熙景德镇窑黄地三彩戏图方棒槌瓶 法国吉美国立亚州艺术博物馆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汝窑纸槌瓶 故宫博物院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


油锤瓶


清康熙红彩描金开光走兽花鸟纹油锤瓶 故宫博物院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柳叶瓶


清雍正淡黄釉柳叶瓶 故宫博物院

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藏草瓶

清乾隆官窑矾红彩藏草瓶 故宫博物院

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转心瓶

清乾隆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 故宫博物院

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净瓶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 定州市博物馆

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盘口瓶


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 故宫博物院

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一般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


穿带瓶


辽绿釉穿带瓶 内蒙古博物馆

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流行于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白釉、黄釉、白釉绿彩制品比较常见,是古陶瓷瓶式,因为瓶的两侧有穿带或绳索的环耳沟漕而得名。

八棱净水秘色瓷瓜棱瓶 法门寺博物馆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莱菔瓶


清康熙豇豆红釉莱菔瓶 故宫博物院

莱菔即萝卜,故又名“萝卜樽”,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荸荠瓶


清乾隆茶叶末釉荸荠瓶 故宫博物院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该器型直口长颈,扁圆腹,外侈圈足,器形规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胎质洁白细腻。平坦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