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老师」

「大家都在搜」


铲币(布币)的分类、文字及价格(附图片)


新文化

2020-04-26/8530



铲币

铲币古时称“布钱”、“布币”,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铸币,今人因其形似农具铲而将它命名为铲币。铲币经历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个发展阶段,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被废止。在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和偃师、伊川等地发现的西周原始布,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及货币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洛阳地区出土的空首布,种类之丰、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


铲币

铲币的起源
目前我国钱币学界大都认为,它是从叫“镈”(bó)的农具演变来的,之所以称为“布钱”,是因为“布”和“镈”发音相似的缘故。还有另一种说法,铲币是一种叫“钱”的农具演变来的,它之所以称为“布钱”,是因为“布”曾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实物货币。当铲币出现后,人们仍习惯采用古老的名称,把它叫做“布钱”。由于“钱”用途广、体积小、携带方便,被人们视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进入市场流通,后来演变成货币。

“钱币”一词最早见于《管子·轻重戊》篇:“齐未亡一钱币,修史三年而代服。”这里的“钱”指的就是铲币,“币”则指实物货币布帛。因铲币后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金属铸币,对我国古代货币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自此以后,历代货币就通称为“钱币”。


铲币

铲币的分类
铲币经历了原始布、空首布、平首布三个发展阶段。一路演变而来,铲币的体形逐渐变得轻巧,更便于流通,其表面也开始铸有文字,意义更加丰富。

原始布是铲币的最早形态,商代中晚期,在农业经济发达的黄河中游地区开始应用。后来,它在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货币。在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和偃师、伊川等地发现的西周原始布,不仅为研究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提供了新资料,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货币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铸行于周、晋、魏、韩等国的青铜铸币,由原始布演变而来,因柄上有一较长的锲形銎 (qióng,斧子上安柄的孔),中空可以插柄,故称为“空首布”。洛阳地区出土的空首布,主要见于东周王城遗址及东周墓葬,还有伊川、新安、孟津等地。

平首布是战国时期铸行于周、晋、燕、中山等国的青铜铸币,形制源于空首布,但通体小于空首布,重量也较轻。由于工艺改进和简化,其布首改为扁平状,故称“平首布”。平首布的表面都有文字,系地名或地名加其他文字,然其用意目前尚不明确。


铲币

铲币上的文字
在币面上铸字,是我国古代金属铸币的一般特征。在洛阳地区出土的空首布,种类、数量繁多,特别是币面上的铸字内容也颇为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据初步统计,空首布上的字有210多种,可分为数字、干支、吉语、地名等。但因这些字多为单字,所以很难判定它们的确切含义。

1970年12月,在伊川县白元乡富留店村出土一瓮空首布,共计753枚。从存放空首布的陶瓮器型和纹饰看,该陶瓮应为春秋时期器物,而空首布的埋藏年代也应在这一时期。这批空首布币面上的铸字内容较为丰富,币面上的“壬午”、“弃”、“臣”、“喜”、“利”等十多种文字,在以往发现的空首布币面上未曾见过,这一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货币文字提供了新资料。这些文字笔画多细直、字体较草,与当时钟鼎礼器上保守而庄重的文字判然有别,有可能是当时民间使用的俗体字。



铲币的拍卖成交价格

铲币的价格
铲币出现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又知称布币,方足布,空首布,尖足布等等,一般品在两道三百,美品接近一千甚至上千。王莽时期称为货布大布黄千版等十种,其中货布最为便宜,一般品在三四百,美品近一千权,大布黄千一般品一千左右,美品要价更多,其他布就更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