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老师」

「大家都在搜」


勾连雷纹的特点及寓意(附图片)


新文化

2020-04-28/5419



勾连雷纹

勾连雷纹是雷纹的一种特殊形态,“以T形雷纹作为基础,把上下左右的多个T形雷纹均以钩连的方式加以组合”,它的主要特点是“花”的部分与留下的地的部分为双关形成勾状。作为青铜器的主体纹饰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至战国晚期仍有出现,常装饰在鼎、瓿等器物的腹部及器盖上。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也多见于玉器、陶瓷器上。


勾连雷纹

马承源先生将勾连雷纹归为几何纹饰类,认为“勾连雷纹是商和西周青铜纹饰中单独地以几何纹饰出现的装饰,但这类装饰到西周中期也就废弃了”。朱凤瀚先生在这一分类基础上将勾连雷纹分为“单线条状”与“作双钩形内里填以其他型纹饰”两类。


勾连雷纹

作为雷纹的一种,勾连雷纹的发展演变与雷纹密不可分,勾连雷纹盛行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正是雷纹大量出现、发展成熟的时期。从作为辅助纹饰,到单独作为主纹饰,勾连雷纹的出现无疑将雷纹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它是对“雷”这一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之力的反复强调,具有相当的震慑之力。


勾连雷纹铜桶

但这一高潮很快就结束了,随着商王朝的覆灭,人们的审美发生变化,西周中期以后,雷纹这一被赋予了过多神秘、威严、庄重色彩的纹饰逐渐被更清新活泼的纹饰所代替,勾连雷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短暂流行的丙类勾连雷纹,与商代晚期的风貌大不相同,线条柔和流畅,视觉上的凌厉感大大减弱,更加清新凝练,它的出现,也许与当时人们“复古”“仿古”的心态有关。


战国勾连雷纹鸟首流青铜盉

装饰勾连雷纹的器类中,基本只见食器、酒器以及少量的车马器与水器。从装饰位置来看,勾连雷纹集中出现在各类器物的腹部,鼎、疊、卣等器的器盖上也较为常见,个别器形如敦等可见于整个器表。结合分期结果来看,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晚期的勾连雷纹皆装饰在器物的腹部;春秋战国的勾连雷纹装饰面积明显增加,除腹部以外,还出现在器盖上,甚至有满饰器表的情况。


兽面勾连雷纹鼎

商代晚期的勾连雷纹在雷纹基础上加入更加明显的连线,使其更接近于真实的雷电,象征了先民们对神秘自然力量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勾连雷纹对雷电这一自然现象反复强调,并着重表现其力量,具有更加明显的体现器物威严、震慑民众的意味。而春秋晚期流行的勾连雷纹以及战国时期流行的线条柔和的勾连雷纹则更多地具有纯粹的装饰意味,与战国时期活泼奔放的审美风格相一致。


勾连雷纹

综上所述,勾连雷纹是雷纹的一种,以“I”字形与“工”字形最为常见,作为主体纹饰出现于商代晚期到战国晚期。其中,商代晚期是勾连雷纹的产生期,西周早中期是勾连雷纹的发展期,西周晚期是勾连雷纹的衰落期,春秋晚期勾连雷纹有所复苏,直到战国晚期仍有出现。从出土地区来看,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均有出土,河南、山东及河北三地出土较多,但并无明显的区域特征。作为一种几何纹饰,勾连雷纹具有横向与纵向、深度与广度、空白与密集的完美平衡感,可能与先民对神秘自然之力的向往与崇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