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早期玉器与战国时期同样重于塑造独立完整的形体,同时追求形体动态效果。但西汉早期时,技巧发展,使动态效果更明显流畅。学者蔡庆良在紫禁城杂志发表的文章《玉器鉴赏之六 汉代玉器(上)》中,有如下考证。
西汉早期玉器的艺术目标和战国时期相同,皆着重于塑造独立完整的形体,同时追求形体的动态效果。但时至西汉早期,其时创作者发展出了有别于战国玉器的设计技巧,动态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流畅,视觉效果也因此大不相同。
战国 长形玉龙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旧藏
让我们比较两个时期主要的差别,其一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战国玉龙,另一件则为西汉早期剑璏上的神兽。
西汉早期浮雕神兽玉剑璏 故宫博物院藏(原清宫旧藏)
战国玉龙利用垂直视角水平位移的技巧,创造出流畅的动感,令观者感受到神龙快速的游移过程;至于剑璏左侧矫步跨行的神兽,则充满了强烈的肌肉张力和扭转动感,视觉效果比起战国神龙来说似乎更加显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两者之间的差异呢?
首先在于曲度不同的线条所造成的不同感受。曲线和直线相比,观者显然会认为在曲线之中隐藏了难以言说的弹性张力,由此会在心理上产生力量感和运动方向感。而不同的曲度,造就的张力也大不相同。
西汉早期 浮雕神兽玉剑璏 卷曲局部
这里提到的神兽的曲度较玉龙更大,视觉张力也因此较显著,神兽的力量感和动态效果也因此更为强烈。除了线绦之外,器物整体也由平面转变为曲面,曲面的视觉强度当然更非平面所能比拟。
除了曲度的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汉早期采用“多视角扭转组合”的艺术新观点取代了战国“垂直视角水平位移”的创作原则。
作者:文藏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