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老师」

「大家都在搜」


各版本的宣统元宝价值不一,2020成交价格表,86万——260万!


新文化

2020-11-21/9507

宣统元宝是清朝货币名,是 宣统 年间发行的宣统年号银圆。宣统三年 大清银币 为前清之正式国币,原期辛亥十月发行。尚未发行,武昌事起,国体忽变。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造币厂铸造银元。币面中央是汉文''光绪元宝''四字,周围有九个汉字''广东省库平七钱三分'',后改为七钱二分;背面为蟠龙花纹及英文,通称''龙洋''。曾委托汇丰银行代铸,并定出铸币章程,规定它的轻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为五等:每元重七钱二分,配96%--97%足银;次则三钱六分,减配96%--96%.7成足银;再次则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均减配96%--96.4%足银。这五等即是后来通称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银币。起初仅在广东、福建、天津等处流通,后来盛行于上海,这是中国自铸近代银元的开始。



此后,各省群起设厂自铸。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后,舆论对自铸银元特别支持,康有为等纷纷上书称颂广东、湖北铸币的成效,痛陈洋钱侵蚀之害,认为自铸可以消除银两解库出入之弊,调剂钱之不足,可收利权,裕国利民。有些政府官员还认为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救急良策。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广,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899年已有十多个省区设厂鼓铸银元。

各省各自为政,管理混乱,银元原来的优点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较大,导致各种银元的市价涨落不定。各省银元都标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质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畅。各省滥铸,数量过剩。



清廷企图把银元铸造权收归中央,独占铸币盈利。光绪二十五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全部裁撤。但这个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势力反对。于是清廷又准许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1905年又设铸造银钱总厂于天津,铸造金银铜三品货币。只留北洋、南洋、广东、湖北四局作为分厂。

''光绪元宝''洋元出现不久,清朝朝野上下发生了银元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的争论,币制未能统一。多数造币厂铸造七钱二分银元,少数造币厂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制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后,铸行了部分 ''库平壹两'' ''光绪元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人认为,银两是祖宗成法,过去仿铸洋元,乃一时权宜之计,不可作为定制,并攻击''元单位''是''上损国体,下失民信,内便中饱,外长漏卮''。竭力主张以两为单位。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新官僚盛宣怀为首的元单位派则竭力主张:''不用两钱分厘名目,只须以枚计算,期与他国货币相通。为金本位之准备,不宜执行旧日成规。而银钱流转,以商家贸易、民间日用为大宗。国家税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两币制,揆之国计民生程度未能尽合。且货币通弊,重则私熔,亦须预防。''并从分量、成色、币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个方面分析''两单位''不及''元单位''。他们一方面顶住''上谕'',一方面采用迂回战术,继续大造舆论,主张继续铸行龙洋,并于1907年拟订''铸造新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五条,开始在天津厂试铸重七钱二分的银元。


1908年年底,清政府先后两次把银元单位问题征求全国二十四个督抚的意见。赞成''两''单位的十二人,''元''单位的九人,两、元并用的三人。度支部主张设立币制调查局来广泛收集各方意见。不久慈禧、光绪病故,政局变动, ''元''单位趁乱出了头。盛宣怀为载泽出谋:币制尚待调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无交易之物,可暂时先照早已通用的银元(即龙洋),成色96%--97%分量不变。




他们还拟订统一币制办法,由中央银行统一币制。在办法中设计的纸币、金币、银币和镍铜币,完全采用西法。其中银元分五等,一元银币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接着发动上海总商会上书清廷,强烈反对铸一两重银币。在内外夹攻下,摄政王企图行新政收买人心,令度支部再议币制,载泽就全盘否定了两单位。因此,在宣统年代,只有七钱二分的''宣统元宝''银元,而没有一两的''宣统元宝''银元。而宣统元宝的价值怎么样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各种宣统元宝的价值。

四川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七钱二分 近期成交价HKD 810,000

宣统元宝云南省造库平三钱六分银币 近期成交价HKD 2,000,000

宣统元宝云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 近期成交价HKD 1,520,000

湖北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两金币 近期成交价HKD2,600,000

山西省造宣统元宝库平一两金币 近期成交价HKD 1,600,000

作者: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