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是古代陶器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的不同窑址,陶器的造型各有不同。掌握陶器的造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把握陶器造型的时代特征和地区特征,就可以根据陶器的造型特点,基本判断其制作的年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陶器类别的造型特征以及演变历史:
中国的古代陶器主要有炊器、酒器、明器、食器、盛贮器、陶塑等。
炊具
炊器为烹饪器,是古人蒸煮肉食和谷物的用具,主要有瓮、甑、釜、鬲、鬶、鼎等。
瓮:
形体高大,深腹,腹以下渐收。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烧制。夏代至汉代较为流行,甘肃省博物馆藏有的螺旋纹彩陶双耳瓮。 高52厘米,口径19.6厘米,底径12.5厘米。
甑:
形体似盆或罐,深腹,平底,底有许多小孔,作圆形、长方或不规则状。用途像蒸锅。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及商周、战国遗址都有出土。陶甑(zeng), 三里桥文化 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1957年河南陕县三里桥出土
釜:
敛口,扁折腹,圜底。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均有出土。春秋至汉代多作半球形,圜底,底部饰有绳纹或麻布纹,口沿外折或卷曲。湖南省博物馆藏有红陶釜。 陶釜 ,河姆渡文化 公元前5200年-前4200年,1974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鬲:
侈口,圆腹,三袋形足,颈部有双耳。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山东龙山文化的鬲。 鬶:
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盛于山东龙山文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山东龙山文化白陶鬹、大汶口文化白陶鬹。其口部捏扁成流,圆颈小腹,三实足或空足。
龙山文化红陶鬹鼎:
器由身、足、盖三部分组成。足的形式有柱形、长方形、锥形、扁三角形等,身的形式有罐形、盘形、釜形、壶形等。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先秦时较为流行。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战国灰陶鼎,广东博物馆藏有石峡文化白陶鼎。
新石器时代陶鹰鼎,国家博物馆藏酒器
酒器为古代炊酒的器具,多仿青铜器。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较为多见。主要有爵、觯、觚等。爵:
敞口,有流有尾或有流无尾,细腰带扳,圜底或平底,三锥形足。河南偃师二里头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等遗址出土。商代较为流行,西周后期趋向衰落。
陶爵:夏代,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河南洛阳博物馆。觯:
敞口,深腹,圈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及商、周遗址均有出土,东周以后消失。上海博物馆藏有商代灰陶觯。
马桥文化陶觯
觚:
敞口,短腹,敞足。新石器时代出现,商代较为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
陶觚:泥质红陶,喇叭形口,四壁较薄,平底高17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7.5厘米。
明器
明器为放于墓葬中慰藉死者灵魂的器物,又称为神明之器。始见于战国,主要器物有簠、敦等。簠:
由对称两器上下相合,平面呈长方形,腹上部垂直,下腹斜收,平底,下承以四方足。春秋战国时较为流行。
战国陶簠: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
敦:
由对称半球形上下相合,腹上下各有三钮。流行于春秋半国和汉代。
陶敦:丝茅岭遗址出土
食器
食器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主要器物有盘、碗、豆、簋等。盘:
敞口,平底,浅腹,圈足。
彩绘龙纹陶盘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 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碗:
大口,深腹,平底,圜底或假圈足。
陶碗豆:
上部有盆形、钵形、罐形等,下部有喇叭形和镂孔圈足。甘肃马家窑类型有盆形双耳豆、良渚文化有竹节形细把豆、夏代为高柄豆、商代为圈足豆、西周为喇叭形高柄豆、战国至汉代为盖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白陶豆。
商白陶刻纹豆:高12.5cm,口径22.7cm,足径15.2cm豆浅腹,口沿较宽。
簋:
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先秦的西周时。敞口,浅腹,圜底,圈足。商代器敛口,折沿,深鼓腹,圜底,圈足。西周器敞口,口下安对称双系,敛腹,高圈足。
西周陶簋:高34厘米,口径21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这是中国的古代陶器中的炊器、酒器、明器、食器的造型特征以及典型器物的样式。
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中国中国的古代陶器中盛贮器、陶塑等造型特征、典型样式以及流传情况:1
盛贮器
盛贮器为古代盛放各种物品和液体的器具,始见于新石器时代。主要器物有盆、钵、罐、壶、罍、卣、瓿、尊、盉等。盆:
折沿,浅腹,平底。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先秦各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仰韶文化的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几何纹盆
高16.4cm,口径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质红陶。
钵:
敛口,深腹或者浅腹,平底或假圈足,有的附三足。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仰韶文化器物多为假圈足。夏代到商代有白陶器,商至汉代有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制品。
彩陶钵:高9.6cm,口径21.3cm。
宽带纹三足彩陶钵:高12厘米,口径27.3厘米。敞口、弧壁、圜底,三锥足,夹砂红陶。
罐:
敛口,深腹,圆肩或者折肩,圜底或者平底,腹部常设有耳。商至战国制品小口卷沿,深鼓腹。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庙底沟文化彩陶罐、半山和马厂型双耳罐、商代灰陶罐。
红陶深腹双系罐: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
高14.4cm,口径9.5cm,底径6cm
罐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
壶:
古代盛器。细颈盛水,粗颈盛粮食。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时较为流行。小口长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假圈足或三足。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商代白陶壶。
猪面纹彩陶壶高20.6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6.8厘米。
罍:
小口,短颈,圆肩,深敛腹,平底。商周至汉代流行。商代及西周器肩有双鼻,西周以后则没有。原始瓷罍,商代为敛口,深腹,圜底,西周以后为圈足。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春秋和原始瓷罍。
黑陶罍:酒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高15.1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厘米,
卣:
敛口,长颈带鼻,深腹,圈足;或直口,长颈,鼓肩,圈足,颈两侧有竖耳。商代晚期较为流行。
商方格纹灰陶卣
瓿:
商周战国和汉代流行。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商代器,撇口,鼓腹,平底。春秋器撇口,扁腹,近足处外撇,平底。战国器直口,斜肩,扁腹,平底。汉代器敛口,圆球腹,双耳。
商白陶刻几何纹瓿高20cm,口径18.6cm,足径15cm
唇口外卷,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圈足。
尊:
敞口,粗颈,深腹,圜底或圈足。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先秦时。商代器撇口,敛颈,坡肩,敛腹,平底。北京故宫博物院有西周原始瓷双耳印纹尊,大口,带系,敛颈,平底。
陶尊:始于新石器时代。高23厘米,
盉:
直口,鼓腹,腹上有流,下承以三足,上有提梁。新石器时代有牛鼻式把手罐形盉、柱足盉等。商代器敛口,圆肩,短流,腰带扳,袋状三足。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商代灰陶盉,直颈,圆腹,一侧伸流,另一侧有龙柄。战国器仿青铜式样,有兽头流。西汉器短颈,扁圆腹,兽头流。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
2
陶塑
陶塑时用陶土塑成的雕塑制品或器物上的雕塑装饰。新石器时代主要有人头形器陶瓶、鹰鼎、孕妇像、女神头像、鸟头、陶祖、猪形鬶等。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
先秦时主要制品有龟、虎、蛤蟆、鸟、鸭形尊、男俑、女俑等。
商代晚期奴隶陶塑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2号俑坑出土的蹲跪俑
汉代主要制品有兵马俑、乐舞杂技俑、说唱俑模型等。
汉代说唱俑
魏晋南北朝的主要制品有猪、犬、牛、鸡、鸭、背物俑、坐俑、女仆俑、巫师俑等。
北魏 褐釉俑 ,高23,宽9,底径9厘米
唐代时的主要制品有马俑、骆驼俑、仕女俑、天王像、文官俑等。
唐 三彩天王俑,洛阳博物馆藏 对古陶器的造型进行判断,就是在观察陶器造型的种种特征的基础上,与古代陶器造型的演变规律和时代、地区风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古代陶器的用途、名称,古陶器的年代和制作地区,古陶器做工的优劣和艺术价值。以上便是中国古代陶器造型的一些特征和基本情况。
作者:本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