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先进的文物检测仪,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至多也只能是个“摆设”或骗人的工具。
这几天,收藏界一片欢呼雀跃。很多人为北京的两场与量子科学有关的两台文物鉴定检测仪器召开的新闻友布会弹冠相庆。认为这是中国文物鉴定领域里的重大突破,预示着中国民间收藏的春天已经到来,文物市场繁荣,文物金融井喷,指日可待。看到这些善良的藏友给点光明就灿烂的可爱样子,我实在不忍喊出:打住!这两个字。事实远非藏友认为那样,上述精彩花絮,只是收藏爱好者一廂情愿的“收藏梦”。严酷的现实是:文物市场仍一片萧条,风刀冷箭不断袭向文物收藏大军,什么两高解释,什么文保法修改,什么局长讲话,哪里能看到对民间文物收藏一丝一毫的怜悯和同情?有人天真地认为民藏之所以不被国家认可,主要是没解决藏品的真赝问题。现在量子文物鉴定检测仪问世了,真伪问题解决了,民间文物收藏自然解放了自由了,可以敞开驰骋了。其实,这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会给民间收藏带来灾难性后果的一种糊涂认识。
君不见,两个仪器发布会,都仅仅是仪器发明者和他的圈友在自说自话,自吹自擂。您可曾见到文物主管部门一位验收代表?您可曾见到科技部门专家验收组代表出席并讲话?您可曾见到技术监督局批准设备批量生产的文件?据我所知,一个关乎亿万藏友几万亿藏品命运的科技新产品的见面会,三个最重要的主管部门无一名代表参加,这不能不说明三个部门并沒有认可和批准在国家的范围内生产和使用这两种产品。充其量它们只是企业研制成功,并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论证、验收、批准、生产、使用的非正式产品,试制品而已。
对于这样一种尚未得到主管部门审核认可,批准生产,推广使用的产品,即冠以“中国文物鉴定领域里的重大突破”的桂冠,终嫌有些名不符实,炒作意味过浓的感觉。特别是16日某博物馆与“洛阳眼”发明人签定合同规定:“每件物品收检测费1000元人民币”的条款,让每个收藏界的朋友都觉得两家单位吸金的欲望太过于强烈。先不说“洛阳眼”具不具备主管部门审核认可,批准生产,推广使用的资质,仅“每件物品收检测费1000元人民币”定价标准依据就有些让人费解。据笔者了解,每台“洛阳眼”生产成本不过几万元,检测一件文物不过几秒钟。这检测费的产出比是不是过于高昂了?相比设备价格上千万元的“加速器质谱碳—14碳14检测”,由世界顶尖科技团队操控的文物检测,“每件物品检测费不过1-5000元人民币”,它的检测结果,世界所有拍卖、文物公司一律给予认可。“洛阳眼”两家单位的检测收费确实过于草率过于简单。
我这里不是质疑量子文物检测仪的本身,一是我对量子科学和文物的关系并不懂;二是我相信量子文物检测仪是科学仪器,科学本身会逐渐完善,把不尽如意地方进一步改进,它确实是文物突围的工具。我只是善意地希望一件和文物有关的科学议器设备在走向社会之前,一定要把必要的科学与法律程序走全走好,不要急着拿它挣钱。再先进的文物检测仪,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至多也只能是个“摆设”或骗人的工具。我说这话,不是贬低和污蔑量子文物检测仪的功能和作用,只是客观地指出它的必然友展趋势。试想,拿着没有业务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设备去招揽生意,和拿着没药准字号的药卖给病人是不是一样?肯定性质相同,都是在行骗,只不过后者披着“科学”的外衣更具迷惑性而已。
其实,中国文物鉴定领域里要有突破,中国民间收藏要迎来真正的春天,文物市场的繁荣,文物金融实现井喷,不是靠一两件先进设备,而是要靠国家的政策。如果国家立法规定个人合法收藏的文物受法律保护,具有法律认可的物权,即完全的占有权,处置权,继承权,可以自由买卖,转让。文物市场想不繁荣都不可能。如果立法规定银行,拍卖行,典当行不得拒绝有相应资质,敢于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的第三方鉴定评估机构担保的,文物质押贷款、拍卖、变现。文物金融既使压上万吨巨石,它照样也会实现井喷。如果立法规定任何文博工作人员、机构不得轻视民间流散文物,要敞开怀抱接受群众捐赠,重奖捐赠重要文物的个人和单位,相信中国的博物馆必将很快以数量、质量等级远超西方博物馆,雄踞世界文化之巅。反之,任你是量子文物检测仪或更先进的什么文物鉴定议检测的,确是真品的文物,银行不贷、拍卖行不拍、典当行不收、市场不许交易。那么,什么高级的文物鉴定仪都只是摆设而已。
195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中国没有什么文物鉴定仪器,也没这么多专家,文物都是最坚挺的硬通货,银行贷款立等可取,拍卖典当、店铺交易,立马变现。打小鼓的(收古董的)上门服务,价格合理。我曾亲眼看到打小鼓的好几次买走奶奶的黄金首饰。也曾亲耳听过11号邻居老金家(清代肃亲王家)几个月卖一件古玩维持生活的传说。我不是说56年以前比现在好,只是感觉那时没有什么两高解释,没有什么文保法修改,没有什么局长讲话,文物市场却比现在更开放、更有人情味,盗墓走私更没有现在猖獗。说了归齐,一句话,文化自信要有政策导航,文物市场繁荣,要革滁弊法建立新法政策护航。否则,再多的仪器再先进的仪器也就是个摆设,文物市场也繁荣不起来。
作者:泉痴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