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级市博物馆,桂林博物馆藏有各类梅瓶三百余件,这是很罕见的。经了解,这些梅瓶绝大部分出自桂林东郊明代靖江王陵区。
靖江王是朱元璋首批分封的十个亲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以侄孙辈受封的藩王。第一任靖江王朱守谦,爷爷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早年死于饥荒。父亲朱文正,在朱元璋打天下时功勋卓著,曾任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但在朱元璋立国前夕因涉嫌谋反被处死。朱元璋分封诸王时,或是出于对亲情的感念,于洪武三年(1370年)将朱守谦与九个亲子同时封王。封地桂林当时沿用元代旧称“靖江”。
从洪武三年受封,到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亡国,靖江王系共传十一世、十四任王,存续二百八十余年。除了第一任靖江王朱守谦因罪囚死京城,葬于南京,第十三、十四任靖江王因战乱,死后下落不明外,其余十一任靖江王及其宫属宗室死后均葬于桂林东郊尧山一带,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当地称“北有十三陵,南有十一陵”。
历年来,靖江王陵区墓葬时常被盗掘,据说,除了馆藏的这部分梅瓶外,还有大量出自该墓区的珍贵文物,包括梅瓶流散于民间甚至海外。
在馆藏的三百余件梅瓶中,各式陶梅瓶有67件,瓷梅瓶252件,其中以青花瓷为主,高达221件。
根据当地文物工作者多年发掘所掌握的情况看,明早期的靖江王陵墓群中罕有瓷梅瓶,陪葬用的大多是陶梅瓶。多产自当地专供王府器用的民窑,也有来自周边吉州窑系的黑釉粗陶瓶。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府器用包括陪葬梅瓶也逐渐由陶变瓷,以王府定烧的景德镇青花瓷为主,经水路运抵桂林。此外,在靖江王陵还曾出土了一件元代青花缠枝莲纹梅瓶,可见有些瓷梅瓶并非专为陪葬明器烧造,而是以实用器陪葬。
出土的青花梅瓶大多盛放五谷、香料、药材,也有的装铜钱或药酒,置于棺椁四周,其作用俨然与之前的谷仓罐(俗称风水魂瓶)相同。寓意四方(棺椁)清(青花)平(瓶)、清(青花)平(瓶)长(藏)久(酒),表达了长久统治的诉求。
(朱元璋24子郢靖王朱栋墓中棺床旁的梅瓶)
在众多青花梅瓶中,以万历朝居多,究其原因,万历一朝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耗死了四代靖江王,故而陪葬用的都是万历青花瓷。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五彩龙纹梅瓶,画工是个糊涂蛋,花了个龙纹里的祝枝山——六爪龙,要不是埋了陪葬,你猜皇帝看到会不会多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