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艺术品收藏大军人数不断的增加。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收藏是最高境界的品位,依靠的是知识,积累的是经验,体验的是文化,判断的是价值,欣赏的是美感,提升的是品位,增长的是才智,纯化的是境界,感悟的是历史,赞叹的是人类,敬奉的是自然,传承的是希望,不朽的是精神,涌动的是梦想,收获的是快乐,得到的是财富,享受的是荣耀,保持的是信仰,翻越的是痴迷,实现的是自身品位层次的提高。
这段话无疑把“收藏”的真谛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在这庞大的收藏队伍中,有一支独树一帜的收藏大军,那就是古钱币收藏大军。古钱币收藏大军不断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古钱币收藏的门坎较低。和其他门类的古代艺术品比起来,古钱币的价格亲民容易接受,理论知识涵盖面广易学易懂。
从第一枚古贝币起到民国的最后一枚机制币止,中国的古钱币种类大概在三万种左右,真可谓是品种繁多。普通的钱币爱好者,每年从收入中拿出几千几万元用于古钱币收藏还是做得到的。要是集全一般的北宋普通钱数千元也就够了,当然要向高级阶段发展,也应有相当的投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钱币的一些简单的常用术语,聊聊决定古钱币“价值”的因素,探讨古钱币基本的评级标准。
一、中国古钱币常用术语简介
古钱币:顾名思义就是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的铸币。那么,古钱币的常用术语有哪些呢?
钱面:就是钱币的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钱背:钱币的反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面的文字。
穿: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小样: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重(读chong)文:也称摇头,铸造过程中往往因人为移动了模具而造成钱币上面或背文字重叠的币。
传形: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雕母:钱局工匠手工雕制的钱币,又称祖钱。质料较精,文字工整深峻。常见是铜、锡、铅、木、玉、象牙等质料制品。
铸母:是用铜、铁等金属材料铸造出的母钱。铸母钱的目的是颁发给各钱局作为翻砂铸钱之初钱。
二、决定古钱币价值的因素
虽然古钱币鉴定也是一门细致的学科,需要我们日常知识的积累,注重观察与思考,仔细的比较。但凡是从事古钱币交流的群体,绝大部分都有鉴别钱币真假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一定的理论知识。我的很多泉友,理论水平和眼力也相当了的。他们结合历代的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从而归纳总结出古钱鉴定中的一般性规律,真的是实践出真知啊。
那么古钱鉴定主要看啥呢?主要就是看铜质。我国历代古钱币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虽然金和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使用,但是金币、银币并没有成为主流形式作为流通币种,还是以铜币为主要流通币种。
铜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俗称“红钱”。
那么决定古钱币“值钱”有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数量。遗存数量直接决定古钱价值。有时候初涉者往往以为“越古越值钱”,其恰恰相反。西汉五铢钱、唐代开元钱虽然有其历史意义,但由于存世量大,只能归为普通品。
其次是品相。钱币在流通过程中,难免有磨损、残缺,留存下来的全品相古钱数量很少。品相的好坏直接影响古钱的文物价值,同样一枚钱,品相好的可能是一级,品相不好的就是二级。
三是版别。不同地区、不同造币厂、不同时期使用的版、范各有不同,造出的钱币也不尽相同。版别上非常细小的差别,很可能造成收藏价值的巨大差异,光咸丰通宝就有8000个版别。同时还要注意纲要钱的价值。纲要钱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能够补史之阙,纠史之误。
三、评定古钱币等级的标准
上面我们说到决定古钱币价值的因素,接下来探讨一下古钱币的评级标准。
同理,古钱币的评级也是应当根据每种钱币其质量之优劣和数量之多寡来决定。古钱币的质量优劣是它的内涵,涵盖钱币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数量上的多寡是该钱币当年铸造的数量、近期出土或现今存世的数量,是外延。
古钱币的历史价值:每件艺术品都有其历史价值,而各朝代铸造的钱币也不例外,它们在当时社会经济领域上曾经发挥着不同的效用,有的影响深远,甚具研究价值及历史纪念价值,正所谓收藏艺术品就是收藏历史。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铸行重十二铢的秦半两钱,它是中国货币从多元化走向统一的历史见证;又如各朝代的国号钱都有其特定的文物价值;新疆铸造的多文体钱币等。都说明,各朝代铸币都有它不同的文物价值,评定其等级时应给予重视。
古钱币的观赏价值:历代货币制作有精有粗,形制美观,工艺精湛,钱文书法俊美的钱币甚得人们的喜爱,具有观赏收藏价值。如:王莽时期所铸造的钱币,首次将错金工艺使用在货币上;又如以玉筋篆为钱文的北周三大美泉;北宋徽宗之瘦金体钱文,铁划银钩、清秀俊俏的笔法,堪称一绝。这类古钱铸量虽多,但仍不失其欣赏与收藏价值,简而言之就是“赏心悦目”。
古钱币的经济价值:历代铸钱,按其质地有金、银、铜、铁、铅之分,金币银币大多是赏玩、赏赐之用。铜钱中按其不同合金成份,亦有青铜、黄铜、红铜与白铜之别。凡使用稀有币材而制作精好的钱币,其经济价值一般较高。如:宋徽宗时期铸造的“宣和元宝”金币,海外业内人士估价2亿人民币;张献忠铸造的“西王赏功”金银币曾拍出几十万元等等。影响古泉价值之高低,除币材因素外,还包括铸造数量及现今泉市对该种钱币的反应。凡具观赏与收藏价值的钱币,其数量又甚稀罕者,它在国内钱币交换市场或海外泉市的反应必定良好。
至于钱币的稀罕程度,主要根据现今钱币存世的数量来决定。如孤品或目前仅发现两三枚的钱币,都属大珍品。而当年铸量较多,现今存世仍不少者,则列入普通钱品。
亦有一些古钱,过去发现甚少,属珍罕钱品,但近年陆续出土,其稀罕程度亦随之改变,钱币级数相应下降。还有一些钱币,当年铸额以万计,但流传至今已较罕见。当评定其等级时,可考虑评高一些。
可见,钱币的文物价值与观赏价值是永恒不变的,而钱币存世数量的多寡,则可能不时在变化。钱币的稀罕程度,有时还为评级者主观判断准确性所影响。
古钱币真伪鉴定仅是古钱币鉴定最初级阶段,而古钱币断代及古钱币内涵的评估,才是古钱币鉴定的核心与终极阶段。
其中,又以古钱币断代为古钱币鉴定的技术之冠。俗话说,能辨古钱币真伪是古钱贩子级,能准确估评古钱币价值是古钱商人级,能有理有据为古钱币判断年代才是钱币专家级。
纵观近现代钱币鉴定界,真正为古钱币断代及古钱币价值内涵做出评估做出贡献的大师和当代专家有,但还是凤毛麟角。看看近几十年的古钱币谱录著述,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国钱币大辞典》,到众多的官编民辑的古钱币谱录著述,在古钱币断代上做出了新探索新贡献的古钱币品种出现在图谱上的有,确又少得可怜。这与中国古钱币的博大精深、中国十三亿人口、两千万钱币爱好者不匹配。
原因是人们把古钱币研究精力过多地放在了古钱币真伪鉴定上;把个人经验放到了科学检测之上;对鉴定技术不能在科学分析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练、量化、标准化,而是把鉴定方法神秘化、唯心化。虽然培养出不少眼睛长到头顶的贩子级专家,而真正能为古钱币断代及古钱币价值内涵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评估的专家难觅芳踪,迟滞了中国古钱币研究的进程。
本文写作的目的,只是希望泉友们能正视从前在传统古钱币鉴定方法欠科学,较片面,易成为误区的这个事实;呼吁专家和众泉友一道,集思广益,共同建立一套科学、简单、便捷、准确的现代古钱币鉴定体系,使大家尽早从古钱币真伪鉴定中抽身,投入到需要更多关注的古钱币断代及古钱币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评估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