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明朝空白期(三朝)和成华时期瓷器底款标识特征,接下来我们继续看明朝弘治、正德、嘉靖、隆庆时期瓷器底款标识特征。
我们来看弘治时期底款特征。弘治是从公元1488~1506年,有些文献记载这个时期,官窑停烧了十几年,官窑瓷器传世不多。
弘治时期底款有六字,四字。有楷书,也有篆书,官窑器物多是青花楷书6字款,外面有青花,双兰圈线,红色时期款的字体比较小,笔画细,柔和,秀丽,规整,不够潇洒。有的治右边台上边的厶有时候写成三角形。
正德时期从公元1506年到1522年。正德在位十六年,骄奢淫逸,瓷器器形和品种都较前朝更为丰富。
从成化经过弘治的过渡阶段,到正德以后总体来看,瓷器烧造已经明显的露出了下降的趋势。到了明代末期灭亡阶段的天启和崇祯时期,粗制滥造的特点已经成为瓷器鉴定的依据了。虽然瓷器水平日趋下降,但是器皿仍然没有失去其时代风格,而且还有很多创新之处。
总体来说,正德的款大部分是青花楷书六字的两行款,也有四字两行款,官窑用的是“大明正德年制”和“正德年制”,用的是“制”而不是“造”。民窑很少有款,有款的落的款识是“大明年造”或者“正德年造”。
官窑和民窑器物外围外廓都有双蓝圈线。有的是在杯子内写着青花楷书“正德年制”。也有的黄地绿花器物上用的刻款。民窑里面有少数是用矾红写的四字两行“正德年制”。业内有的也把正德官窑瓷器称为“正德官式”,把民窑仿者瓷器称为“正德民式”。
官窑正德款的笔势挺拔,款的字体比弘治字体要大,比较松散,有的款充满在双蓝圈线内,字体工整笔中藏锋,素有“正德款恭”的说法。我们前面说过,正德期间开始有仿古,仿宣德瓷器,但是落款是“大明宣德年制”,都是前朝的款。孙瀛洲先生也把正德款编成歌诀,容易记背,底款口诀对于鉴定正德器物真伪是很重要、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大字横短头非高,就是说大的第一笔横很短,撇出头也不高。
明字日月平微腰,就是日和月两个字的横是基本持平,日字高度比月字略低一点。
正字底丰三横平,就是正字底部丰满,三横是平行的。
德字心宽十字小,就是德字的心比上面的十字要宽。
年字横划上最短,就是年字最上面的横最短。
制字衣横少越刀,就是这个横很少越过立刀旁。
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正德款都是楷书,没有篆书款;款识是六字和四字;有青花款,矾红款,锥刻款, 以矾红彩书写的正德官窑年款,只有四字款,两行排列,主要书写在五彩瓷器的外底,外套矾红彩双线圆圈。正德的德和宣德的德一样,心上面没有一横,缺少中间一画而写成“徳”。年字两横间的一小竖,除正常写法外,还常写成斜点或一短横。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嘉靖时期瓷器底款标识特征。嘉靖是从公元1522年到1567年。从明朝瓷器底款来看,最复杂的是明朝宣德时期,其次就是嘉庆瓷器底款复杂,嘉庆时期的官窑款大多是青花六字两行楷书款,没有四字款和篆书款。款的外面有双圆圈线,方圈线,长方圈线,也有不带圈线的。款的部位,有在缸,大盘的口沿处匾额款,还有环行款,十字款等。
写款主要是青花款,红字款主要在白地彩釉上,紫色款主要写在黄地绿花器物上。
民窑器物有很多带有吉祥语。比如福寿康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等,款苍劲有力,也有的比较柔和,青花款的颜色有浓有淡,也有灰暗的。嘉靖时期仿古,主要是仿成化斗彩,落的是成化款。
最后我们再看看隆庆时期瓷器底款标识特征。隆庆时期是从公元1567年到1573年。这个时期的瓷器官窑器物的胎比嘉靖时期细致,民窑质量较差,出现了窑裂的现象。隆庆时期瓷器底款官窑主要是六字两行楷书青花款,外有双蓝圈线,款识为“大明隆庆年造”,很少用“制”。这个就跟隆庆之前的历代有区别了,隆庆之前的官窑都用“制”。
隆庆彩瓷上有写款,是红彩款,外面有双圆圈线和双方圈线,字体看上去笔法笔道较粗,挺拔有力,青花款的颜色浓重,深浅不一。隆庆时期民窑瓷器底款有四字写款“隆庆年造”,字体结构严谨苍劲有力。隆庆朝带年款瓷器较少(民窑)。官窑多书“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楷书款,有六字双行双圈款、六字双行方栏款,大件器物口沿书六字横行款和竖行款。也有少量的“隆庆年制”款和“隆庆年造”四字双行方栏款。这也构成了隆庆年号款的一个特色,“年造”多于“年制”,绝大多数位于器底。
隆庆时期的民窑款、铭比嘉靖时期更为丰富,有年号款、寄托款、吉语款、颂赞款等。隆庆款字中“隆”字右下部有的写成“生”字,有的写成“正”字。官窑款比划粗重挺拔,顿挫有力,结构严谨,藏锋不露。色泽浓重鲜艳。民窑款书写草率,字体密集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