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宣德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分]
-
关于青铜器上的硬绿锈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2分]
-
商代晚期花纹趋于繁复,一般地纹为雷纹,主体花纹则以( )为主。 [2分]
-
商代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特点不包括( )。 [2分]
-
“瓿”的用途不包括( )。 [2分]
-
一种青铜器用于蒸食,分上下两部分甑和鬲,有的是连体,有的是分开的。这种青铜器是( )。 [2分]
-
夏时期的青铜文化代表是( )。 [2分]
-
器形过大或形状过于复杂,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铸造方法称为( )。 [2分]
-
商网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中出土了很多青铜鼎,约有( )。 [2分]
-
铜鼻烟壶始于( )。 [2分]
-
铜花插和铜壁瓶始自( )。 [2分]
-
( )的功能相当于今天的酒杯。 [2分]
-
迄今为止,铭文字数最长的是( )。 [2分]
-
彝器是古代青铜器中( )的通称。 [2分]
-
商代青铜器纹饰中以( )为主体花纹。 [2分]
-
妇好墓出土的青铜三联甗用于( )。 [2分]
-
( )的产生,标志着青铜器作为礼器,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形成。 [2分]
-
湖南出土的铜器,人称( ),地子的颜色多碧绿,亮晶晶的。 [2分]
-
在原本无花纹的器物上先錾刻花纹,再沿着花纹将无花部位掏透,或掏空,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方法一般称为( )。 [2分]
-
汉代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比重大减,日常生活用具种类大增。 [2分]
-
青铜器造型和装饰的转型与新风格的初创始于春秋中晚期,形成和确定于战国时代。( )基本绝迹,代之而兴的是蟠螭纹、蟠虺纹、垂叶纹以及写实图像等。 [2分]
-
用青铜铸造的器物,未氧化锈蚀前,表面是( )的。 [2分]
-
如图示,此纹饰是( )。 [2分]
-
( )在上古时期即被视为神圣之器,是天授王权与拥有无上权力者祭天资格的象征。 [2分]
-
樽在古代是一种( )。 [2分]
-
新出土的古铜器,由于埋藏环境较差(化学污染),有些会有膨裂的现象,其中,发酵膨裂严重的叫“”。 [1分]
-
秦汉以后历代所做的鼎,无论是铜制的还是铁制的,都具备、、这三个条件。 [3分]
-
清代仿器在铸造方法上采用法。 [1分]
-
古铜器在锈蚀之后,或在收藏时被污染,器表面上泛出金黄色,仿佛是鎏上一层金,古董行称这种现象叫。 [1分]
-
秦代很重视器物的铸造质量,很多器物尤其是兵器严格要求。 [1分]
-
青铜器中的蛇纹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小蛇相互蟠绕,构成一个纹饰单元,布满全器表,通常称为“”。 [1分]
-
商周时代的文字见于和金文。 [1分]
-
青铜器的冶炼可以分为三个程序:即选矿、初炼、和加锡。 [1分]
-
铜器上的铭文是在上刻制的,因此在字体上显得更自由洒脱。 [1分]
-
图中所示青铜觥,前端是一只蹲坐的老虎,虎的前肢上举作抱颈状,后肢则蹲坐地面。觥的后端为一站立的鸱鸮,鸮的双翅并拢,两爪着地,独具匠心,它出自殷墟墓。 [1分]
-
秦汉以后历代所做的鼎,无论是铜制的还是铁制的,都具备、半球腹和三足这三个条件。 [1分]
-
商代和西周时期,多以货贝为媒介,故称为。 [1分]
-
古人在雅间束皮带或丝带时使用的扣饰称为。 [1分]
-
汉代最常见的灯为。 [1分]
-
春秋战国时期,居住在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可以区分为以楚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文化,以、三晋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和以为代表的西部文化等三个体系。 [2分]
-
青铜礼器的主要功用是。 [1分]
-
与凤、龟、龙,并称为“四灵”。 [1分]
-
中国青铜器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铜和或铜和的合金。 [2分]
-
青铜镜上刻有铭文“见日之光, 天下大明”,一般称此镜为。 [1分]
-
汉初的铜镜最根本的特点是,镜背上开始出现。 [1分]
-
我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青铜器制作开始走向衰退,至宋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则是对古代青铜器的仿制,仍然坚持向前发展的只有的制作。 [1分]
-
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大、最完整的全套编钟是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1分]
-
夏代的青铜兵器有、戚、镞3种。 [1分]
-
在青铜器上铸刻,是商周时期记录当时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宝贵文字资料。 [1分]
-
商周铜钟,一般悬挂在钟架上,使用时也按钟体的大小依次排列成编,故称“”。 [1分]
-
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1分]